首页>中图70周年专题>我的中图>共和国与我们同在
我的中图 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许建刚 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中图职业生涯/张伟 文化交流是中图总公司发展的关键/刘丽霞 我的驻外生涯/王凤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 我的会展情怀/汪芳 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兰静 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 在会展奋斗的日子里/李悦 风雨七十年/郗斯伟 从世图到中图/赵大新 我在数字发展中心这几年/白琳 新时代 新发行 新使命 新担当/李昂 改革开放四十载 风雨同行三十年/陈宇 “新阅读”诞生记/陈庆一 按需印刷 岂止于印/郭建红 巍巍华诞 国盛司强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鹿鸣 从进出口业务到丁香出版社/任蕾 中图情缘/武宏才 亲历中图大连公司发展23年/杨卫华 砥砺奋进的六年/詹雪美 中图之树又添“新枝”/张璐 我与中图四十年/杜士荣 中图教材业务20年随想/杜晓杰 Journey of Beijing Book/Donna Jacik 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孙国栋 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

孙国栋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也将迎来成立70周年纪念。回顾历史感触颇多,动情处总让我将往事和老一代人联系在一起,是追忆,是感慨,更是展望。

在我的家族,几代人始终对图书行业有着不变的追求,时代铸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轨迹,但大家都在投身出版行业中将个人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抗战胜利后,我爷爷孙碌辗转来到北平,与在北平师范大学担任副教授的大哥孙钰等亲朋一同组建了新中国书店。本着灵活的经营理念,新中国书店集编辑、出版、发行于一体,希望通过读书启发民智、教育世人,推动积贫积弱的国家摆脱愚昧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加入华北联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前身),后公私合营并入新华书店。后来,其子孙也先后在解放军报社、国家图书馆、华艺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单位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三奶奶(爷爷的弟妹)冀淑英女士也与图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她先后工作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撰写、主编过多部大型图书,还参与编撰了《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完成了周恩来总理的遗训。

作为家族第三代图书行业工作者的我,已经将这份职业融入到骨子里。对我来说,这已不再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一份热爱、一份传承、一份坚守,我愿用个人奋斗的汗水为图书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2014年7月,我来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以往的工作经历和对公司的了解让我认识到一个图书企业做大做强的不易和发展之艰难,我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工作伊始,我被分到了报刊部,在李军、郭时锦以及多位现已退休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报刊发行的方法和步骤。"报刊发行工作年轻人不爱干,因为他们坐不住、待不长;上岁数的人也干不了,因为需要一定的体力,而四十来岁正当时。从国内客户下单,到国外订购,出版、物流运输、海关通关每一个流程不能有一丝偏差,作为承上启下的发行环节,一定要认真负责,一旦出现失误,之前所有工序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张建新老师一席发自肺腑的话语,我始终铭记在心。

由于以往工作长期接触图书,我对于报刊发行工作并不陌生,入职不久就一边负责发行报刊一边负责发行文献。身兼两项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四年来,我一直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出版行业大发展的今天,出版行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种找到了平衡点。中图公司的业务也随着科技的创新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顺义物流中心更将现代物流产业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一代的创业精神需要后来人传承,我们一定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将"数字中图"的蓝图一绘到底。祝中图公司再造辉煌,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来自中图公司发行中心)

 

 

 

 

 

上篇: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下篇: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