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图70周年专题>我的中图>中国文化的绚烂之旅
我的中图 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许建刚 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中图职业生涯/张伟 文化交流是中图总公司发展的关键/刘丽霞 我的驻外生涯/王凤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 我的会展情怀/汪芳 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兰静 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 在会展奋斗的日子里/李悦 风雨七十年/郗斯伟 从世图到中图/赵大新 我在数字发展中心这几年/白琳 新时代 新发行 新使命 新担当/李昂 改革开放四十载 风雨同行三十年/陈宇 “新阅读”诞生记/陈庆一 按需印刷 岂止于印/郭建红 巍巍华诞 国盛司强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鹿鸣 从进出口业务到丁香出版社/任蕾 中图情缘/武宏才 亲历中图大连公司发展23年/杨卫华 砥砺奋进的六年/詹雪美 中图之树又添“新枝”/张璐 我与中图四十年/杜士荣 中图教材业务20年随想/杜晓杰 Journey of Beijing Book/Donna Jacik 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孙国栋 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
——记“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

许建刚

1993年4月,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为主举办的"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是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进欧洲的浓墨重彩之笔,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九二南巡讲话给中国出版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活动从项目策划,组织落实到圆满收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受到国内外同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为上海出版的国际融合作出了全新的有益探索。

1992年6月,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驻荷兰中港贸易中心代表王海帆到访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希望能合作举办"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时任中图上海公司总经理吴庆麟明确表示,中图上海公司愿以协办单位的名义参与此项活动,并指定时任公司报刊出口科科长的我负责具体落实。活动得到了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1992年12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以新出外〔1992〕1986号文批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同意上海局以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名义组织上海出版系统相关出版社参加"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至此,活动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文化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的全力支持,出访组团工作正式启动。至年底,全国已有40余家图书、音像出版单位表达了参展的意愿。上海亦组成了由徐福生任团长、巢峰、江曾培任副团长的26人参访团,成员中有祝君波、叶路等上海出版界的领导和骨干。同时,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籍耿龙、杨震华亦组织了上海广电系统的参访团。很快,文化节的影响迅速传播至全国出版、音像界。最终,在1993年春节前,经文化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公司联合荷兰中港贸易中心共同举办的"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组团工作圆满完成,组成的17省市63家出版音像、工艺品公司及新华书店、外文书店113人参访团,为文化节的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访团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陈为江任团长,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福生任副团长,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总经理秦扶一任秘书长。

组团工作千头万绪,由于第一次在国外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文化节,谁都没有经验,因此发现问题和及时补救就尤显重要。其中有两件事我印象深刻:一是当百余人的组团工作顺利完成,在邀请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陈为江任团长时,他突然问了一句:"上海局的出访计划得到了新闻出版署的同意,其他省局的出访计划有新闻出版署的批复吗?"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因为新闻出版署并未就此次文化节发过一个面向全国出版界的参展批文。情急之下,筹备组紧急行动,立即向新闻出版署报告了情况,请求支持。时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杨德炎鼎力相助,他马上请各省局将各自的出访报告传真到新闻出版署,由外事司在传真上批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再传回各省局,其担当精神和操作方法堪称一绝,难以超越。二是根据预测,1993年后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将会大幅上扬,如何减少汇兑损失,尤其是在没有获得各参展单位的预付款且没有国家外汇管理局批文的前提下,将部分参访费用先行汇出,这也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最后几经考虑,总经理吴庆麟同意将活动经费先行汇出50%,当时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是1:3.57至文化节结束进行结算时,汇率已上升到1:5以上,至1994年则最高达到1:11,由于年初预付了50%的活动经费,极大地降低了汇率风险,确保了文化节能平稳有序的进行。也许,这就是改革大潮带来的自信、责任和勇气吧!

1993年4月14日至4月18日,文化节在荷兰鹿特丹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出版文化界首次在欧洲大陆举办的文化盛会。开幕当天盛况空前,代表团团长陈为江致开幕词,中国驻荷兰大使王庆余、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梅旭华、荷兰文化卫生部文化司长Riezenkanp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为文化节剪彩,来自荷兰、比利时及欧洲各界的来宾500余人出席活动,旅荷华侨还为来宾表演了中国传统节目舞狮。

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宾们从比利时、法国、德国及荷兰其他城市驾车远道而来,有的从英国、意大利乘飞机专程赶来。由于宾客的购买热情高涨,许多品种当天即告售罄。几乎所有的旅荷华人侨胞和知名人士都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赠书仪式和庆祝酒会,他们把中国文化节当成华侨华人自己的节日,气氛非常热烈。王庆余大使说:"我是常驻大使,你们是执行文化交流业务的特使,国际文化交流离不开出版交流,希望以这次文化节为契机,加强中国与荷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出版交流"。展团团长陈为江说:"中国文化节是在鹿特丹阳光明媚的时节举行的,这预示着中荷文化出版交流春天的到来"。旅荷华侨总会会长叶世顺说:"这次中国文化节图书展是中荷建交四十年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友好交流活动,各位来自祖国的嘉宾,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鹿特丹市市长佩玻也于4月18日参观了文化节,并详细了解我国出版界的状况,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

共有近6000人次参观了本届文化节,现场销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收获。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文化节的现场销售达6.3万荷兰盾,其中青岛出版社销售1.3万荷兰盾、浙江出版总社达8000荷兰盾、上海出版局达1.24万荷兰盾(不含朵云轩的销售业绩)、中图上海公司销售达7200荷兰盾。而福建出版局虽然只有局长张黎洲带一名随员参加文化节,却也销售了2500余荷兰盾,如按码洋计算,该局参展图书已翻倍收回,因而被大家称为"人数少、摊位小、效益好"的最佳销售商,这让张局长兴奋不已。除图书外,中国的字画、工艺品也在文化节上大受欢迎,上海书画社、朵云轩带去的字画成为文化节的抢手货,让这些单位的领导直呼"下次应该多带些出来!"

文化节极大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老华侨,有的祖孙三代全家出动到文化节寻踪觅迹、购买产品,有的每天都带着全家老小参观,甚至用车推着幼小的婴孩来到书展,说要让孩子们认认祖宗、认认华文;有些老华侨找到了祖籍地的参展团员拉家常、述历史,其情其景令人动容。书展的最后一天,原定下午三点闭馆,时近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还夹杂着狂风,所有参展团员都认为文化节可能会是个冷收场。但大家很快就被感动了,这天来的读者特别多,很多人趁着假日从邻国、邻市特意赶来购买展品并与代表团成员告别。最后,我们不得不将活动推迟到下午五点。经过整整5天的活动,在与数以千计的各国读者交流接触中,全体团员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和无以替代!

文化节期间,代表团成员广泛接触荷兰及欧洲的各界朋友,为下一步图书出口、版权贸易、合作出版打下了新的基础,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图上海公司与荷兰中港贸易中心就在荷兰合资开设"中国书局"正式签署了意向书,同意共同努力争取尽快建立中国图书在欧洲长期、高效的销售渠道。深圳音像公司与荷兰David公司,四川出版集团与荷兰专营中文图书的明雅书店均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访荷期间,代表团还参观访问了荷兰的相关大学、图书馆和出版社,其中包括兰敦大学图书出版及汉字研究中心、鹿特丹市公共图书馆和Buirl等出版社,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友好的欢迎。荷兰是出版大国,除有爱思唯尔等出版巨头外,绝大多数是分布在各行各业中的中小出版社,普遍具有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特点,并且由于电脑化程度高,出版企业的管理及效率在世界出版业中名列前茅。比如莱顿出版社,当年有65名员工,年出版200余种图书、30余种期刊,1992年盈利达到578万荷兰盾,人均创利近10万盾,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这样的交流给出访团的全体成员以极大的启示,大家不仅看到了我们与国际出版业的差距,也看到了未来中国出版业的美好前景。

"93上海·鹿特丹中国文化节"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绩,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1993年5月25日至5月30日,由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举办的"荷兰国家图书展"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举行。荷兰爱思唯尔、克鲁维尔等8家出版社的2000余种新书参展,上海地区的百余所名校,科研单位的千余名教授、采编等参观了书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福生、上海科学院副院长周振益等出席了开幕式。

2013年4月,笔者正出访美国,半夜忽被电话铃声吵醒,拿起手机才知是当年访荷代表团的市出版局领导来电提醒,文化节的20周年纪念日到了,我们应该为新的征程放马扬鞭,其兴奋与激情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此乃后话。

(作者系中图上海公司原总经理)

上篇: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下篇: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