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图70周年专题>我的中图>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
我的中图 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许建刚 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中图职业生涯/张伟 文化交流是中图总公司发展的关键/刘丽霞 我的驻外生涯/王凤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 我的会展情怀/汪芳 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兰静 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 在会展奋斗的日子里/李悦 风雨七十年/郗斯伟 从世图到中图/赵大新 我在数字发展中心这几年/白琳 新时代 新发行 新使命 新担当/李昂 改革开放四十载 风雨同行三十年/陈宇 “新阅读”诞生记/陈庆一 按需印刷 岂止于印/郭建红 巍巍华诞 国盛司强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鹿鸣 从进出口业务到丁香出版社/任蕾 中图情缘/武宏才 亲历中图大连公司发展23年/杨卫华 砥砺奋进的六年/詹雪美 中图之树又添“新枝”/张璐 我与中图四十年/杜士荣 中图教材业务20年随想/杜晓杰 Journey of Beijing Book/Donna Jacik 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孙国栋 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

兰静

我是1987年8月从东北财经大学对外贸易系毕业分配到中图公司工作的,公司人力部门把我安排到当时的代销部出口科从事中国出版物出口业务,一直做到今天。32年仿若弹指一挥间,回顾公司出口业务和我走过的历程,不得不感慨时光如箭、岁月如梭,中图出口业务30多年的发展和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30多年来,中图出口业务年销售收入从10多万美金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万美金。在业务发展中,我有幸与之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有过困惑,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我也学会了技能,增长了才干。在公司各级领导及同事们的培养关怀下,我从一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经历了这个有着70年厚重积累的企业的洗礼,我变成一个做事踏实认真、责任心强的人,我为自己是中图人感到自豪!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92年以前,中图从事出口业务的员工不多,主要经营中国出版的中医、中药、地震地质、数学、物理学、国际会议录等方面的英文图书或期刊。海外主要客户是大学总馆图书馆、研究所以及个人学者教授,国内主要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各种出版英文期刊编辑部等单位合作。出口的图书和期刊品种大概有100种,出口定价很高,相当于国内人民币定价直接变为美金,另外再向客户收取运费。出口数量很少有复本,只有上海大学编辑出版的"数学年刊"(英文版)和中科院物理所出版的"理论物理"(英文版),每年由荷兰克鲁维尔(Kluwer)包销350份。对外宣传征订,主要通过国际邮局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发送航空信件,用飞鱼牌英文打字机制作征订单或一个信封一个信封地打上英文收货人地址。每次至少要发几百封信件,打信封地址就需要好几个工作日。与海外客户联系,最快捷的方式是发送电传。当时很少有整箱货发出,基本是一本或几本书或刊包成一个小包发货,时间和人力成本较高。办公地点在朝内大街137号(九爷府),库房在地下室。

20世纪90年代,伴随"中国热"兴起,海外读者的中文书刊需求快速升温。为加强中文图书出口业务,公司专门成立了出口部,人员也陆续增加。海外客户扩展到了海外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和海外书店。我们搬进了工体东路16号新建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出口业务量快速增加,无论海外机构用户还是书店,都在大量购买中文图书和报刊。1995年左右,出口部全员在兄弟部门周末帮忙的情况下,曾经用了40多天的时间装箱发货,一次发出两个集装箱共1000多箱以文史哲为主的中文图书。大量的国产音像制品也通过我们的努力销往欧美,后来由于数字产品冲击等问题,此项业务逐渐减少。为了能让更多中国出版物走出国门,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比如在海外华人集中地区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等。

我有幸参加了1994年中图在台湾举办的第一届大陆图书展览,这次书展是当时两岸出版界的一大盛事,现场非常火爆。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开始陆续向台湾出口出版物。当时,两岸还未通商,货物通过国际邮局发往台湾,但货款需要通过香港或美国转付给我们。每次发货,每种书只能发一本,不能有复本。这次书展,极大促进了两岸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台湾当局对进口大陆出版物政策的调整。1995年,我们带领国内20多家新华书店在马来西亚成功举办"以书为媒,促进中马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中文图书展,现场销售大量中文图书。为了更好开拓北美市场,1999年年底到2000年年初,中图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合作在北美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5地举办了"北京书展"巡展。带领国内出版社"走出去"的同时,也将最新出版的中文图书带给了当地读者。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2009年,根据中国出版集团要求,中图公司与版图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在中国出版物出口业务上,两家公司由合并前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一家人,队伍更加强大了,我们的办公地点由工体东路16号调整到了安华里504号。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团队,大家从我做起,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做好服务,牢牢抓住来之不易的客户。当时,我们加班加点清理库房、梳理业务流程、理顺对内对外的业务关系、整合资源,为中图出口业务开启新的征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产品大量涌现,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中国书刊的海外发行方式和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海外书店对中文图书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同时,市场开始进入平缓期,直接表现就是海外书店库存压力大、货款不能及时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海外传统中文书店的业务急剧下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策略,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中文图书有相对稳定需求的海外机构客户上,并创新营销手段,加大开拓力度。内部,我们开发建设了"中国出版物采选平台",加强了海外机构客户普遍要求的USMARC数据加工能力;外部,我们主动出击,2015年在北美东亚图书馆年会上举办了中图公司第一次客户大会,推广我们的选书平台、"易阅通"数字产品及相关服务。也在2015年,利用BIBF这一家门口"走出去"平台,我们推出了"中国图书馆配区",邀请海外客户来北京参加论坛并到BIBF现场采选中文图书。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和出口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推动了中图出口业务的发展。目前,美国哈佛燕京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国立大学图书馆等海外购买中文图书的主要图书馆客户,均与中图建立了友好顺畅的合作关系。无论在中国出版界还是在海外东亚图书馆界,中图出口业务的品牌都很响亮。

2017年,中图公司3.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出口中心的办公地点从安华里504号迁到总公司大楼。我们也对多年沿袭的出口工作模式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一人几乎"包全程"变为目录制作、市场营销、采购、发货相对独立、大家分工协作的新模式。这对每个人都是一次考验,在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快速圆满地实现了新旧模式的转变,使出口业务走上了规模经营管理的新轨道。

面对新时代,为更好利用中图资源,实现融合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大局,公司领导高瞻远瞩,2019年将出口中心与国际出版业务部合并,组建成现在的海外业务中心,打造从出版到出口、从纸到电、从机构到个人、从线下到线上等全方位"走出去"新格局。我相信,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海外业务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图出口业务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

有一种感情,是互勉互励共进退;有一种动力,是唇齿相依齐奋进。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中图出口业务3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并与中图共同成长。感恩中图,给我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施展才华的平台。感激领导、前辈及同事,给我很多很好的工作建议、帮助、鼓励和支持。我将继续发扬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图出口业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祝愿中图未来更加辉煌!

(作者系中图公司海外业务总监)

上篇: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下篇: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