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图70周年专题>我的中图>回忆在美分的时光
我的中图 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许建刚 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中图职业生涯/张伟 文化交流是中图总公司发展的关键/刘丽霞 我的驻外生涯/王凤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 我的会展情怀/汪芳 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兰静 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 在会展奋斗的日子里/李悦 风雨七十年/郗斯伟 从世图到中图/赵大新 我在数字发展中心这几年/白琳 新时代 新发行 新使命 新担当/李昂 改革开放四十载 风雨同行三十年/陈宇 “新阅读”诞生记/陈庆一 按需印刷 岂止于印/郭建红 巍巍华诞 国盛司强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鹿鸣 从进出口业务到丁香出版社/任蕾 中图情缘/武宏才 亲历中图大连公司发展23年/杨卫华 砥砺奋进的六年/詹雪美 中图之树又添“新枝”/张璐 我与中图四十年/杜士荣 中图教材业务20年随想/杜晓杰 Journey of Beijing Book/Donna Jacik 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孙国栋 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

胡兆俊

1988年是闰年,这一年的2月有29天。月末最后一天,我与图书部戴林一起,经过24小时的长途飞行,在纽约JFK机场下飞机,开启了在美国分公司第一届任期的工作与生活。我们的L1签证有效期为十年。通过海关时,美国签证官先给了我们一年的有效身份,并告知身份到期后,如需停留,可再向美国移民局申请。以后果然在此待了四年,任期圆满。

初来美国

戴林来此后接任了美国分公司图书部的发行工作,我则接任文献部工作,与前任亦是恩师的林添树先生交接订货工作,他1984年来此工作,此时任期将满。

我最初在总公司工作时,跟随陆正珠老师、刘启震老师学习文献订购工作,而后又师从林添树先生学习编目两年。来分公司以前,承蒙总公司栽培,我和王国治、李京健等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培训一年,而后又有机会和齐心智、胡瑾、周若湘一起考上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科技情报专修科,读了两年后又独立工作两年多,才赴美工作,真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只能边干边充实自己。后来陆续接触到总公司派至分公司工作的人员,如林佳红、高哲峰、孔晓华等,各个能独当一面,工作干得麻利,上手也快。再到后来像杜瑾等还拥有硕士学位,人也朴实,真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甚是令人欣慰。总公司及分公司的未来,都将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桐花万里丹山路",我已经走过了,欣喜地听到"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心怡然。

美国分公司

美国分公司是单层建筑,据说有两万五千多平方英尺,当时是与远洋华运公司(ChinaInteroceanTransportInc.)共用。办公区域并不算大,库房占用了约三分之二的面积。

当时的分公司总裁是王玉龙先生,曾任总公司图书部主任,我和戴林都曾是他的属下,因此并不陌生。王国治是分公司报刊部主管,带着张云午先生、滕传福以及美籍雇员南希、卡洛斯,还有发行的安东尼、伊曼努一起做报刊订购和发行工作。图书文献部主管是一口美国腔的荣乐妮,她和台湾的Echo、戴林一起负责订购商业出版社的图书,我则和美籍胖姑娘多娜以及海军陆战队退役的肯一起做文献订购和发行工作。

那时,国内对海外出版物需求量很大,竞争对手也少。尤其是中美建交以后,国内经济腾飞、百业待兴,每周航空邮寄来的订单源源不断,科技材料的订单占主要部分。只是当时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没有开发,也没有网络,一切均靠手工操作。订购方式比较原始。运输走海运,到货周期很长,纸质出版物到货时间长达半年,与现在的一个月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分公司上了报刊和图书的计算机系统以后,订单效率大大加强,催缺、查询、付款等都更加快捷和便利。这套系统开发使用快20年了,除了需要优化以外,现在基本运转仍然没有问题。在此方面,上任总裁赵大力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大家有目共睹。

那一时段,我们每天都很忙,工作量也相当饱和。当时,AT&T电话收费标准是每分钟1美元,非急事要事,我们不敢打电话,只好借助于电传,还要学会缩写,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如是下来,一天天过得飞快。

周末生活

来美后,我们一直住在公司宿舍。该建筑为两层小楼,可容纳两个家庭居住。底层是车库,一楼和二楼为家居主体,各有一主卧、两个次卧和卫生间。该建筑距离林登市图书馆不远,厨房和客厅也是开放式设计,还有带草坪的后院,居住环境简约安静,离林登市主要街道WoodAvenue并不太远。那时,国内一周工作6天,周日休息,来美后才发现这里是周一至周五工作。遇到新年、阵亡将士日、美国独立日等公共假期,往往可以一连休息三天。我们周六有半天轮流值日,打扫卫生间、厨房、车库、修剪草坪、洗车,清理环境;另外半天,大家集体乘车去超市购物、买菜。周日则自由活动。

宿舍离纽约有20多英里的车程,如不塞车,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坐火车去逛逛纽约的景点,因为停车和过路(过桥)费用惊人。在此期间,我欣赏过RadioCity表演的美国舞蹈,见识了纽约街头的黑人霹雳舞、街舞表演;戴林还遇到过有色人种拿着劣质瓶装酒"碰瓷儿",幸亏他反应快,马上要拉对方找马路对面的警察评理仲裁,对方才悻悻而去。后来,我们也懒得去纽约了,甚至感到纽约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鱼龙混杂,是天堂与地狱交织的梦想都市。

晚饭后,我们经常去林登市区主街散步,去图书馆坐坐,或者按每天1美元的价格租录像带看。宿舍里装有付费有线电视,大家看过所有的007系列,我则对NBA篮球常规赛和季后赛更感兴趣,也成了芝加哥公牛队和飞人乔丹的粉丝。

拿到驾照后,我们的活动半径增大了。年终帮报刊发送大批订单后,周末大家经常组织自驾游,集体去过奥兰多、尼亚加拉大瀑布、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去时兴致勃勃,回来人就乏了。夜间开车视野不佳,当时又没有车载导航,往往跟着前车走,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跟着前车下了高速,发现不对再绕弯返回。

紧张的工作和舒适的休闲,也算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吧。不知不觉,4年届期将满,我也像是千山独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这一届任期,还真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公司物业

1991年,总公司果断拨款,将与远洋华运公司共用的另一半办公室和库房买断,办公区的整体建筑都属于美国分公司了。1998年,又购置了位于伊丽莎白的12个单元的公寓楼。

办公区刚接手时还好,只是需要重新划分办公室和库房面积。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简单装修,当时的总裁晏正带领国内外派员工完成搬迁工作,原先腾出来的一些办公室和库房也开始对外招租。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空调设备老化、屋顶漏水、墙体排水管脱落、停车场积水等问题,给历任总裁增添了许多烦恼。因为当地法律规定,办公环境和条件如果不达标,员工有权拒绝工作。记得林佳红在任时维修过屋顶漏水,庞莉莉在任时维修过屋顶和空调。新任总裁肖广禄刚来不久,除了清退不法租户,更是遇上接踵而来的各种维修问题,包括卸货区卷帘门和叉车修整、屋顶漏点和办公区下水道维修、厨房和卫生间清理、雨水槽修复、空调更换、办公区外墙修复和内墙粉刷、停车场铺路、排水管道重建、办公区杂物清理等。

好多工作都需要我们下班后做。春夏季节需要修剪草坪,秋冬时节需要清理落叶和铲除积雪。这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我相信是久住城里的年轻人不曾做过的。在美国,由于人工费用太高,我们能自己动手的事就尽量自己做。

美国同事多娜

多娜刚高中毕业,有一天和她的妹妹去邮局,碰巧遇到了当时分公司管人力资源的徐守藤。老徐问她是否会打字,她说会。从此,多娜开始了她几十年在美国分公司的职业生涯。我问她为何不读完大学再工作,她说自己是波兰后裔,母亲去世较早,做卡车司机的父亲只能供她读完高中,她打算边工作边读大学。下了班再去听课,也蛮辛苦的,多娜花了多年时间修满学分,拿到了会计专业的大学文凭。

我佩服多娜能够独立的勇气,她从来不埋怨,工作起来也很沉稳。由于只有高中文凭,多娜的起薪较低,但薪水每年都按着通胀率涨一点。算一算,她在美国分公司工作35年都没有跳槽,挺难得的。私下里她跟我说,她也希望有一位先生养她,过上做做头发、染染指甲的传统主妇生活,可惜她没这条件。之后,她还不忘提醒我她"天性善良,有内在美",这一点倒不算是吹牛。

多娜刚工作时,开一辆老别克。后来手里攒够了首付,买了一部肌肉型的庞蒂亚克,八缸大马力,和蝙蝠侠开的车差不多。有一次,她一天吃了四张超速罚单,我叫她"悠着点,吃一张就够了,没必要撒欢儿"。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她收敛许多。有一次去纽约总领馆参加国庆庆祝活动,她第一次尝了茅台,连说好喝好喝,回来后在车上哈哈笑了一路,真是尽兴了。多娜的先生托尼也是波兰后裔,当过美国工兵,懂电工和机械,也当过林登高中的教员。多娜和他在一起,也算是师生恋了。老托尼爱健身,也会玩,是哈雷机车林登市的俱乐部会长。十几年来,多娜陪托尼坐哈雷跑遍了美国48个州,各州风土人情她都能娓娓道来。

多娜做过图书文献、报刊等工作,会计、行政后勤也做过。我问她对中国同事的印象,她说"勤劳节省,工作也努力,就是吃肉少,体格单薄"。为此,公司一起聚餐时,她总叫我们多吃肉。她还认为,中国员工有些沉闷,缺少幽默感。后来,我发现好多美国人以能逗别人笑为快乐,能自嘲的人才是有心胸的人,可惜幽默感是一时学不来的。

寄语

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美国分公司员工曾达到20人左右,年贸易额也达到一千多万。现在,随着阅读载体的变化及竞争对手的增加,出版机构正加快数字化转型,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情况。我想,分公司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需要有新思维、有远见、有担当的领头人带领大家走向新的辉煌。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我怀念曾在分公司工作过的前辈黄福生、王玉龙、林添树、李大川、王思朝等先生,同龄人王国治、荣乐妮、戴林、王燕和、徐顺霞、马淑芬、罗欣、杨梳云、滕传福、邢淑华,在此不一一列举。隔着太平洋,借此道一声平安即好。但愿故人长久,公司事业长青。

(作者系美国分公司原图书部派驻员工)

上篇: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下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