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图70周年专题>我的中图>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
我的中图 国际书店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初创时期的人和事/魏龙泉 中国文化的绚丽之旅/许建刚 中图香港业务发展历程/汪爱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中图职业生涯/张伟 文化交流是中图总公司发展的关键/刘丽霞 我的驻外生涯/王凤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外服拼搏精神永流传/吴乃甦 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张延华 我的会展情怀/汪芳 红红火火发报纸 欢欢喜喜庆回归/邓庆堂 回首三十年 我与中图共成长/兰静 韶华绽放的几个难忘瞬间/吴健蓉 在会展奋斗的日子里/李悦 风雨七十年/郗斯伟 从世图到中图/赵大新 我在数字发展中心这几年/白琳 新时代 新发行 新使命 新担当/李昂 改革开放四十载 风雨同行三十年/陈宇 “新阅读”诞生记/陈庆一 按需印刷 岂止于印/郭建红 巍巍华诞 国盛司强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鹿鸣 从进出口业务到丁香出版社/任蕾 中图情缘/武宏才 亲历中图大连公司发展23年/杨卫华 砥砺奋进的六年/詹雪美 中图之树又添“新枝”/张璐 我与中图四十年/杜士荣 中图教材业务20年随想/杜晓杰 Journey of Beijing Book/Donna Jacik 亦师亦友亦伙伴/樊合成 共和国与我们同在/孙国栋 70年,我们正年轻/崔晓峥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史话

张延华

从1986年9月5日举办首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BIBF)起,BIBF已经走过20年了,如今已是国际最重要的书展之一。2005年9月举办第十二届时,它从最初展场面积7800平方米扩展到26000平方米;展台总数从348个增加到1099个;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35个达到48个;展出中外图书从5万种上升到10万余种;更令人欣喜的是,版权贸易(合同、协议、意向)从97项跃增为9236项,增幅近百倍。诚如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所评价:"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各国出版人进行版权贸易洽谈和信息沟通的良好场所。"

看到BIBF从含苞待放到硕果累累以及它在中外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和国际影响,作为创业开拓者之一,我无限感怀。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达70万种以上,报刊10万多种,各种非商业性文献资料约为400万件/册。如何将这些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介绍给本国读者,举办国际性的图书博览会是颇为重要的方式。透过这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广大读者不出国门,就可领略到世界各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先进水平和辉煌成果。许多国际图书博览会,如世界最著名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开始也只不过是一个国家的展览会,随着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国出版商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豪华场所,法兰克福便适时地成为图书贸易、版权交易和合作出版的极好平台。如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性图书博览会,每年达50个以上,不少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对此非常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解放思想、繁荣经济、复苏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图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图书进出口贸易机构,长期致力于图书、报刊、文献资料和音像制品的进口业务。早在1956年和1963年,周恩来总理和主持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就曾对外国书刊进口工作亲自过问,并且作了重要指示。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迈步不久的图书进口几近瘫痪。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当时,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对外国先进科技书刊资料的需求如饥似渴。中图公司为适应新的形势,在丁波总经理的具体策划组织下,于1978年3月10日至4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外国科技图书展览会",展出外国最新出版的英、法、德、日等5种文字的科技书刊资料两万余种,令首都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真有"洞内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感。时值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也纷至参观。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4月7日上午参观书展时指示:"这个展览会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应当对外宣传,你们不要搞一锤子买卖,可以邀请外国驻京记者和有关国家驻京使馆官员参观,这样有来有往,对我们今后继续搞图书展览有好处。"根据方毅同志指示,书展延至10日结束。之后,又去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西安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受到极为热情的欢迎,观众总人数多达60余万人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得好:"这个书展,对老人是一次发动,对中年人是一次推动,对青年人是一次带动。"

这次书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最大的外国科技书展,对外影响较大。英、法、美、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大使和联邦德国文化参赞等在京驻华使节前来参观,惊叹之余,许多国家要求到中国来举办书展。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把海外最新出版物介绍给国内广大读者,公司在大批外国书商接踵来访的态势下,因势利导,尽力与各国书商合作,提供各种方便条件,欢迎各国出版商来华举办书展。当时,根据我国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书刊资料进口工作受到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的普遍重视。如雨后春笋,全国相继成立了省级外文书店,成为发行进口外文书刊的主渠道,并通过他们的全力配合,先后举办了近百次各种外国书展(包括国家性书展、出版商单独或联合书展、各种类型专业书展等),其中以1978年日本书展、1979年英国书展和1980年美国书展最受我国各界人士的青睐和欢迎,但相对来说,这些外国书展总体规模都比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以书刊资料为主要载体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重视同海外图书出版界、发行界的广泛交流和合作。

追溯历史发展,早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总经理丁波和公司主管进口工作的领导以及熟悉有关业务的骨干紧跟形势,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为掌握世界书刊市场状况,调整、恢复和发展同世界各国书业界的贸易往来,曾先后出访过苏联、东欧、西欧、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察联系进口贸易业务,与世界著名出版社直接打交道,与主要书商交朋友,并派出公司业务人员出国学习深造。在短短的几年间,公司共接待了数十个国家847批2094人次访华,有些享誉海内外的出版商、书商还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种广泛的出版文化交流,为宣传公司、树立公司的企业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诚信。198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的子公司,为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出版信息、加强与当地中小出版社的联系、经办美国书刊资料就地采购、集中转运回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作为跻身于世界出版大国前列、图书出版总册数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首都北京组织举办国际性书展的条件已经成熟。BIBF是中国出版史上从未涉足的新生事物,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承担这个艰难任务要冒极大的风险。1985年年初,在我国实行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就任不到一年的总经理陈为江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魄力,进行多次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后,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提出在我国也能举办像法兰克福书展那样的国际书展。1985年9月,在国务院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外交部同意中图公司"关于在京举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请示,并联合行文呈报国务院。后经国务院秘书局呈送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批示同意,副总理李鹏圈阅。同年12月,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首届BIBF组织委员会并确定了组成人员名单,李鹏副总理亲自担任名誉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为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国家出版局副局长刘杲和国家科委委员、中图公司总经理陈为江为副主任。担任委员的有(姓氏笔画为序):王仿子(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江天水(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乃文(海关总署副署长)、陈守益(财政部文教司副司长)、赵品健(邮电部办公厅副主任)、周彦军(国家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侯春山(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徐连如(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傅宗良(北京铁路局总工程师)、解建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宣传部部长)、翟文(对外经济贸易部进出口局副局长)。

BIBF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7年后在科技文化领域里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活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文化部、中国科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为博览会的赞助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为承办单位,海外代理人为美国华商企业公司(CBE)。

中图公司虽然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出版商、书商和学术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曾多次派人去观摩国际书展,与各国书展人员交流、取经,但在我国承办大型国际性书展还是第一次。万事开头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公司领导班子反复研究,任命熟悉进口业务、精明能干的凌华英同志为BIBF办公室主任,同时还从有关处(室)选调了一批业务骨干:何秀瑛、陆正珠、周吉础、张健、马占先、张延华等同志共同筹备。从场地选择到海内外招展、宣传报道、印制会刊、展书审查、编目订货、展书留购、展台布置、展品运输、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开幕活动、组织参观……真可谓是千头万绪,工作繁杂细致,每件事都要具体落实,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漏,个中酸苦只有参与创立者才能静品其味。就在当年,公司在伦敦和艾格尔巴赫设立了英国和德国办事处,连同美国子公司,在配合BIBF招展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不懈努力,并动员400余名职工从事博览会的各项工作,中图公司不辱使命、不负重望,BIBF如期于1986年9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参加首届BIBF的有阿根廷、保加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荷兰、葡萄牙、新加坡、瑞士、苏联、英国、美国、南斯拉夫以及香港、联合国、欧洲经济共同体等3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出版商几乎都来参展,这是中外出版界在我国首都举办的第一次盛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周谷城、严济慈出席了隆重的开幕式。李鹏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展国家的代表,并谈到我国已于1985年7月25日建立了国家版权局,现正协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一部既能充分保护作者正当权益、又能促进国内"四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版权法。接见后不久,美国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总裁纳德·弗鲁林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领导人对版权问题的重视,将有助于中美双方出版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参展出版商共同关注的问题。

开幕式由BIBF组委会副主任陈为江主持,组委会主任吴明瑜致开幕词。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席开幕式并专门宴请各国出版商代表。博览会举办期间及其前后,我国新闻媒体对首届BIBF作了大量报道,外报和外刊也发表了消息和评论文章。中国集邮总公司当场发售由邮电部发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纪念邮资信封",邮资信封的图案寓意深远—书的长城犹如友谊的纽带,将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结在一起。

这次博览会,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出版界、书业界的地位和威望,扩大了我国书版业的国际影响。参展的海内外出版社和科技、文化、教育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举办这次大型的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圆满成功的。香港《文汇报》特刊发表评论:"历史悠久的法兰克福书展早已成为世界图书贸易的圣地,后起的莫斯科国际书展亦为众人所向往,相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来定会成为与法兰克福、莫斯科齐名的国际图书博览会。"

BIBF甫始确立的宗旨就是"坚持把世界优秀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以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中外合作出版和版权贸易,发展图书进出口贸易"。而首届BIBF就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十分不易。正因为有如此成果,BIBF被评为当年(1986年)"中国出版界十大事件"之一,又被载入中国出版史册—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出版年鉴》。1994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的回忆》一书中,BIBF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工业、农业、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领域第一次产生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荣幸地被选录为200件有代表性的具有重要成就的史实之中,流芳后世,这对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来说是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大事。

BIBF历经多年的磨砺,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走马换将,后来担任主任(或副主任)的有宋晓红、薄国华、马占先、刘丽霞等,他(她)们带领大家兢兢业业,既保持创业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地开拓奋进、发展创新,使办展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水平一届比一届高,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它为国内出版社洞悉世界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开展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创造便捷的途径,为展示我国出版业的最新成就和综合实力、为树立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和机会。尤其从1996年第六届起,BIBF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主办改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即科学技术部)、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企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展会的举办规格和知名度,增强了凝聚力。特别是第七届BIBF,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担任组委会主席(前几届均由国家科委副主任担任),更便于直接领导博览会的各项重大工作安排,并将书展工作列入全国出版行业的议事日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科教兴国"、知识产权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视和支持。历届BIBF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都题了词。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办好图书博览会积极开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李鹏:"知识和友谊的传播者"。

李瑞环:"友谊的桥梁,知识的海洋"。

宋健:"科技书籍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传播的主流"。

方毅:"努力发展科技文化交流"。

何鲁丽:"图书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结晶"。

周谷城:"图书出版,日新月异。供人博览,移到国际。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创造和平,书为阶梯"。

严济慈:"增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BIBF题词的还有周培源、武衡、王蒙三位同志。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先后出席或参观过历届BIBF的各项重大活动和展台。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会长邹家华、布赫、彭珮云、何鲁丽、曹志、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朱光亚、胡启立、赵南起、白立忱、经叔平、罗豪才、周铁农、王文元等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专场书展。如此众多的领导人集中参观,这是任何行业的展览都鲜见的,他(她)们对我国出版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BIBF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开幕当天下午,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有"世界书籍先生"之誉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卫浩世(PeterWeidhaas)等15位海外主要出版公司代表,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回答了他们就国外出版物的引进、合作出版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使来宾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国图书市场前景和与中国出版界密切合作的信心。

当今世界所处的信息时代,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精明的经营观念,就难以在激烈无序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出版家们已经认识到,从转变思想观念到具体操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大踏步前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版界有识之士通过在BIBF的观摩、借鉴、比较,切身体会到:要使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接轨,必须调整出版视角,扩大选题思路,树立精品意识,学习国外先进的装帧设计和外包装技术,推出自己高品位、外向型和两个效益兼顾的图书。从首届到第七届的十二年间,中国出版物无论在图书内容、封面设计、印刷装帧还是宣传品制作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展品中,"灰、老、旧、软"的现象不复存在,系列丛书、大套书、精装书已占一定的比重,外向型图书也大为增加,并有大批图书的出版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展台设计、装修和布置上也有明显的进步。不少省(区、市)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署下属14家出版社以及总政新闻出版局都以整体面貌出现,既体现了中国的出版实力,也成为我国出版界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力说明中国出版业与海外出版业的差距在缩小并已走上成熟之路。整个中国出版界对企业自身形象在市场经济和日趋国际化的出版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大大增加,更加注意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并经过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统一组团参展,产生了强烈的品牌效应;即使以单独一家出版社参展的,也有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变化,令业内人士欢欣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将再接再厉、再攀高峰。

毋庸讳言,在20世纪80年代,"版权"对我国出版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字眼。1986年首届BIBF的版权贸易(包括合同、协议、意向)成交量总共只有97项。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之后,出版界领导层的版权意识才有所增强,观念有所改变—由重销售图书到逐渐看重买卖版权。在同年的第四届BIBF上,经主办单位穿针引线,部分出版社开始大胆引进海外优秀图书的版权,以丰富我国的图书品种。也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BIBF版权贸易达到917项,实现了可喜的突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1993年到20世纪末,有条件的出版社先后成立了版权部(或称国际合作部),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也相继建立。为使第七届(1998年)BIBF的参展出版社提高版权保护意识、规范版权贸易形式,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于1998年4月上旬联合举办了全国版权贸易培训班,国内222家出版社派出254人参加。与此同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成立了版权代理部,由副总经理宋晓红任主任、刘丽霞任副主任。为加强版权代理部的工作,还成立了以总经理严文江为组长,宋晓红、蔡玉娘、马吉林为副组长的版权工作领导小组。近几年来,国家版权局多次召开版权研讨会和举办培训班,使相当多的出版社把版权贸易当作一项产业来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尝到了以版权贸易推动精品战略、促进优质高效发展的甜头;不少版权贸易成功的图书还获得各级各类大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交流双丰收。我国大多数出版社都把BIBF视为与海外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的金桥,配备专人加大版权贸易力度。版权贸易业务犹如燎原之势,迅猛发展,第五届BIBF版权贸易成交量增至1268项,第六届达到2500项,第七届已激增为4200项,创造了历届版权贸易数量新纪录。国家版权局在BIBF上首次举办了"中国版权保护图片展",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保护著作权产业的重视。图片展吸引了众多参展商,从而提高了中国重视并保护知识产权的形象。李岚清、彭珮云等领导人参观时均给予积极的评价。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曾明确提出:"版权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图书贸易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这是海外出版商的共识。经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周密细致的组织联络和宣传造势,每届BIBF都有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百家展商代表数千家出版社参展。世界各大出版商云集北京,他们的展品绝大部分是新书,代表着各国出版物的最新水平,反映了各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化文化发展趋向。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对我国广大科技、教学人员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洋为中用"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每年博览会,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都通过卓有成效的组织合作,尤其是在上海、广州、西安、深圳、大连等各地的子公司和各省(区、市)外文书店的协助下,邀请全国各地主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情报所、省市级图书馆、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图书采购人员来京看样订货,多达数千人。为便于订户选订,我们实行计算机管理;对留购的海外展品,我们及时销售到用户单位,以优质服务和高效工作赢得信赖。从首届到第七届,BIBF图书订货总额超过亿元人民币。在众多参展出版社的建议下,第七届BIBF举办了首次国内订货会,共有300多位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的业内人员前来选订中文展书,从而进一步促使更多国内出版单位积极参加博览会并初见成效,这也是BIBF商业功能开发的一种新尝试。

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出版文化双项交流活动日益颇繁。台湾出版界对BIBF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第三届BIBF(1990年9月),台湾出版事业协会开始以组团形式参展。1993年3月,中国书刊发行协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陈为江应华一书局有限公司邀请首次访问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出版交流和互访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随后,以中国出版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许力以为团长的访问团访台。1993年11月,在北京举办台湾图书展览。1994年3月大陆21个省(区、市)的88个单位共99人组成代表团赴台北举办了"大陆图书展览",这是海峡两岸隔绝40多年之后,大陆出版物首次在台湾亮相,取得了轰动效应。

海峡两岸出版界、书业界同仁同为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都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使命。而促成这一切,多有赖于BIBF这个纽带,它搭建起一座金桥,推进了两岸出版同仁的互访,实现了两岸互办图书展览的梦想,增强了两岸同胞间的相互了解和亲情友谊。实践证明,海峡两岸的出版合作、版权贸易与相互交流,有助于发展两岸文化出版事业,有助于开拓华文图书国际市场,有助于开展学术研究,从而有助于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信息瞬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汉语将是21世纪的重要语言,许多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相继建立了汉语学院(学校)、增设了汉语教学课程以及研究汉语的机构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海峡两岸出版界有识之士的密切合作和交流应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对扩大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自1986年举办首届至20世纪末的1998年,BIBF共成功举办了七届,经过多年不断的实践和发展,己成为被海内外出版界所瞩目的集图书贸易、合作出版和版权贸易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文化、出版交流活动,并被当时刊行的国际权威期刊列入同类展览排行榜前列。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出版业迅猛发展、进步和繁荣的结果。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坚信,在各主办单位的重视支持和海内外出版界的积极参与下,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同心协力、继承创新、努力工作下,BIBF一定会越办越好,真正成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者系中图公司博览办离休干部)

上篇:回忆在美分的时光/胡兆俊 下篇:我的会展情怀/汪芳